再過5年我國肺癌患者數將達100萬,“免疫時代”如何突破肺癌治療難點
每年11月是全球的肺癌關注月,11月17日是國際肺癌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將癌癥作為防治重點,明確提出“到2030年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
肺癌在我國的每年發病人數約78萬,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已成為我國首位惡性腫瘤死亡原因。預計到2025年,我國肺癌病人將達到100萬,成為世界第一肺癌大國。因此,肺癌5年生存率的提升將十分有助于癌癥整體5年生存率目標的實現。
11月8日,由中華肺癌學院和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聯合主辦的“臻知篤行,呼吸與共——肺癌免疫治療新航道”全國啟動會在上海召開。中華肺癌學院院長、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韓寶惠教授表示:“過往,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往往不到一年,現在很多患者憑借新的治療方式活過了八年,甚至十年,因此未來我們有信心將肺癌變成‘慢性病’。在肺癌免疫治療領域,我們國家也在做一些研究,相信很快能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來自中國的聲音。”
“肺癌之王”,小細胞肺癌治療進展緩慢
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兩種,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約占所有肺癌的85%,小細胞肺癌約占15%。肺癌亞型不同,發病特點、治療方式及預后等都有很大的差異。隨著醫學的進步,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然而小細胞肺癌的治療近幾十年來進展緩慢,一直是肺癌治療的難點。
小細胞肺癌可以說是“肺癌之王”,是肺癌中侵襲性較強的分型,有著惡性程度高、細胞增殖快、病情進展迅速、患者預后差等特點。小細胞肺癌患者往往在早期時癥狀并不明顯,一旦出現癥狀常表明腫瘤已侵襲至身體其他部位,尤其是腦轉移和肝轉移,多伴隨癥狀有咯血、持續性咳嗽、胸痛、氣喘、食欲不振、異常疲倦、臉部和頸部腫脹等。
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病情早期就會出現癌細胞遠處臟器轉移,尤其是腦轉移和肝轉移。韓寶惠教授介紹:約2/3小細胞肺癌患者在初治時即被診斷為廣泛期小細胞肺癌,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機會,小細胞肺癌治療在將近40年的時間里都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臨床治療手段只有放化療,雖然對放化療敏感,但放化療后易復發,中位總生存期往往不到1年。
吸煙是導致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值得關注的是,吸煙與小細胞肺癌的關系尤為密切,在確診的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有吸煙史的患者達到95%以上。并且,吸煙對小細胞肺癌發病的影響隨著吸煙的年限及頻率增加而呈正相關,吸煙已成為導致小細胞肺癌的首要危險因素。
免疫治療成為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推薦方案
多年來,針對小細胞肺癌的各種創新藥物研究的絕大多數試驗都以失敗告終,幾乎沒有重大治療進展,小細胞肺癌治療需求遠遠未被滿足。令人鼓舞的是,免疫治療的出現掀開了小細胞肺癌治療新篇章,帶來了新的治療希望。
免疫治療是指通過借助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以摧毀腫瘤細胞的一系列免疫相關治療方式,具有提高免疫系統識別排除腫瘤細胞的能力、對正常組織影響輕微等特點。目前,肺癌的免疫治療多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抑制劑。
在免疫治療之前,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進展非常緩慢,舉步維艱。韓寶惠教授談到,由于缺乏臨床循證醫學證據,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治療指南一直沒有更新。免疫聯合治療是小細胞肺癌中更有發展前景的治療策略,首部專門針對小細胞肺癌的CSCO指南《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2020》,將PD-L1免疫抑制劑聯合化療列為廣泛期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的推薦方案。韓寶惠教授分析,免疫聯合治療將成為趨勢,相信未來小細胞肺癌將迎來更多的治療方案。
提高診療水平,促進小細胞肺癌規范化診療
肺癌是受高度關注的癌癥領域,近年來肺癌治療手段一直在迭代更新,這對各地臨床醫療機構的學術和診療水平以及規范化診療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免疫治療是日前最新進展,亟需臨床醫生掌握規范化的免疫治療手段,并探索新進展。
“肺癌規范化診療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也是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和解決的一個問題。提高規范化的診療,應該包含不要過度診斷,不漏診、漏治。而針對新的治療手段,更應該要強調規范化治療。”韓寶惠教授說。
2019年11月,中華肺癌學院成立,團結和組織了國內最廣大的肺癌相關學術領域的專業人士,制定更新肺癌相關的診療規范,致力于在全國的專科醫生和基層醫生范圍內進行培訓、普及和推廣診療方案;打造線上線下業務交流和繼續教育的平臺。這些都將有助于提高肺癌規范化診療水平,造福肺癌患者。
隨著醫學的進步,免疫治療等創新療法的發展,以及肺癌規范化診療的推進,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進入了新時代,相信越來越多的患者將獲益于創新療法,其總生存期和生活質量也將不斷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