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早診早治”的關鍵是什么?宋純教授這樣呼吁
近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發癌癥病例約457萬,其中肺癌、結直腸癌、胃癌為最常見和最高發的三大癌癥類型。在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背后,我國癌癥患者還面臨著諸如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創新診療技術應用不及時、經濟負擔過重等痛點。
為了解決癌癥患者就醫痛點、改善癌癥診療現狀,為癌癥患者帶來生存希望,2021年1月20日,在多位全國頂級權威腫瘤專家的共同見證下,高博醫學阿特蒙腫瘤中心正式成立,致力于為患者打造腫瘤精準診斷與個性化治療結合的全方位解決方案。
當天,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胃腸肛腸外科主任、上海阿特蒙醫院副院長宋純教授接受海上名醫專訪,在外科手術在腫瘤治療過程中的重要地位,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如何提高生存率等方面,發表了他的看法和觀點。
《走近三大高發癌種,探索一站式診療服務》直播視頻
外科手術在腫瘤治療過程中所承擔的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宋純教授:外科手術是唯一的一次性能夠把腫瘤細胞拿到體外的療法。雖然不是所有的腫瘤都可以通過外科手術治療,但是當腫瘤發生在局限于病灶原發器官的時候,外科醫生可以通過外科手術的手段讓患者達到治愈。比如早期結直腸癌患者的治愈效果,能達到95%以上,進展期的患者也能達到百分之七八十。外科手術誠然會給患者帶來痛苦,但是治療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對晚期的惡性腫瘤,比如器官轉移了,轉移到肝、肺等器官,變成全身疾病的時候,原來外科醫生就很少介入了。但是現在,通過多種綜合手段,以精準診療的模式,化療,結合靶向藥物的治療、免疫治療,把轉移性的病灶通過治療控制了,再用外科手術的手段把腫瘤完全切除掉。晚期結直腸癌的患者經過治療,40%左右的患者有機會通過手術獲得治愈。
近二十年來內科的進步,把結直腸癌的治療改變了,以前面對很多病痛,外科醫生無能為力,現在大有可為。
如何發現早期結直腸癌?
宋純教授:從全國來看,上海是結直腸癌相對高發的區域。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在一定程度上受改革開放后西方的飲食結構的影響而改變,這些年來有發病不斷攀升的趨勢,但是早期診斷的發現率卻非常低。
早期診斷很多情況下有賴于腸鏡檢查,通過腸鏡檢查能夠在腸道中發現腫瘤,并取得病理組織學進行定性的檢查?,F在這個階段又有其他的檢查手段,比如便血的檢查,便里腫瘤基因的檢查,甚至大便里細菌菌群的變化,這些都能提示這個人有可能發生了結直腸癌。但是這種檢查的方法,不能定位也不能定性,只是能夠提示這個患者大概率得了結直腸癌。即使這些檢查陽性也需要進一步做腸鏡檢查。此外還有影像學的檢查,病理組織學的檢查。這些在檢查手段上,檢查的陽性率上,都沒有腸鏡檢查能更早期地發現結直腸癌。五十歲以上的高發人群,尤其是家族有得腸癌或者是有息肉歷史的人,建議更早甚至二十幾歲開始做第一次腸鏡檢查。
腸鏡多久查一次?
宋純教授:腸鏡的檢查,從篩查的要求說,大概是50歲開始就要進行腸鏡篩查,有的國家是要求國民45歲開始接受第一次腸鏡健康檢查。如果第一次檢查沒有發現腫瘤性的病變,五年甚至是十年后再接受一次檢查都是可以的。因為腫瘤從開始的發生到變成一個良性的息肉,到變成惡性腫瘤,是二十年左右的過程。
腸鏡檢查,如果第一次的檢查如果沒有問題,可以五年以后再檢查第二次,不需要每年檢查。但是比如有息肉病史,有家族病史,檢查的時間要大大提前,要二十歲左右甚至是十八歲左右做人生第一次腸鏡檢查。如果有多發息肉,就要做頻次比較高的檢查,把息肉處理掉。
檢查的頻率,依據目的不一樣。有息肉并且治療了,治療后一年內要再做一次檢查,看看治療的息肉是否徹底得到治愈了。如果沒有息肉,僅僅是篩查目的,大概五年左右做一次就可以了。
中國結直腸癌的治療,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
宋純教授: 我們與醫療比較發達的國家,或者是整體國民健康意識,或者腸鏡檢查接受度比較高的國家比,第一個差距是早發現,即通過腸鏡檢查發現早期病變進行治療。
第二,整體的治療,在進展期腫瘤的規范化治療上,中國和國外也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外科醫生的手段。外科醫生手術并不是展示技巧的平臺,而是通過規范化的治療,給患者做最適合治療其病情的手術。
對外科醫生的教育,提高綜合治療水平也是關鍵。對于一些疾病,外科醫生、內科醫生、放療科醫生等學科的醫生應一起,多學科地合作,探討患者不同的時點需要什么,需要誰來出手,哪個醫生就出手。多學科醫生一起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這樣才能保證患者在不同的治療階段,能得到及時的治療。
腹腔鏡,如何讓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最大化?
宋純教授: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腹腔鏡技術已成為外科領域疾病診斷和治療必不可少的手段。它不僅能幫我們能更清楚地看到腫瘤在哪里,還能通過微創手段,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減少疼痛,這樣也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
對于非常高齡的患者或身體狀態非常不好的患者,他承受不了腹部20公分的切口帶來的打擊,以前這樣的患者就不適合做大手術了。但現在通過微創手術的辦法,使能夠做手術的年齡范圍,能夠承受的范圍大大擴展了。創傷更小,更精準,讓更多的患者能夠接受有創傷的外科手術。
高博醫學阿特蒙腫瘤中心的特色是什么?
宋純教授:高博醫學阿特蒙腫瘤中心有著非常創新的模式,多學科診療模式。在這里,外科醫生不僅可以通過自己的手術技術給患者解決痛苦,更重要的是把我們的工作納入到腫瘤整體治療各個環節中,包括晚期腫瘤治療中。這樣改變了傳統診斷治療模式下,比如像晚期惡性腫瘤外科醫生就退居幕后,不去做更大的手術的狀況。
外科手術的介入,可以讓晚期腫瘤患者以及以前不能治愈的患者,通過轉化,把不能切除的部分變成可切除的部分,或者是原先患者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切除,現在可以分階段地切除。在上海阿特蒙醫院腫瘤中心,通過一站式診療服務,會讓對以前治療方法感到絕望的患者,獲得改觀,獲得治愈的希望。
為何腫瘤患者需要一站式診療服務?
宋純教授:腫瘤治療是多種方式 “齊上陣”的綜合性治療,對絕大多數患者來說,單靠手術或者放、化療是無法保證腫瘤被完全控制或者不再“卷土重來”的。
對于一些出現轉移的患者來說,手術切除腫瘤后,必須通過術后的放、化療等輔助治療,幫助“打擊”轉移的癌細胞。這個方案不光是在一個醫生的角度,而是來自各個科室的專家、護士,甚至來自國際上專家的努力下完成的。而高博醫學阿特蒙腫瘤中心,就是提供這樣一個服務。
在該模式下,來自外科、內科、放療科、病理科、麻醉科、影像科等科室的專家組成一個高水平的多學科治療團隊,針對某一疾病、某個患者,通過專家會診形式,提出適合患者目前病情的最佳治療方案并嚴格執行,同時需要定期對患者的治療反饋進行質量評估和優化,不斷修正現有的診療模式。甚至如果患者希望得到國外醫療中心或癌癥中心專家的意見,我們都可以通過阿特蒙醫院搭建這個平臺完成這個服務。
早發現、早診斷、規范化治療、加大推廣多學科治療、一站式服務,我相信中國的治療水平很快會趕上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