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阿特蒙護理小講堂(上) 化療藥物后的日常護理、腫瘤患者PICC輸液港護理
惡性腫瘤是人類生命健康最嚴重的威脅之一,已成為當今世界醫學難題。盡管化學藥物治療方法常被用于惡性腫瘤的治療,但是它不可避免有不少副作用,反應有:惡心、嘔吐、腹瀉和便秘、脫發、周圍神經毒性、口腔潰瘍、骨髓抑制和肝腎功能損害等。
化療后的護理
7月28日,高博醫療集團上海阿特蒙醫院“博醫同行”系列患教科普活動第六場,邀請了高博阿特蒙護理團隊為患友們帶來“腫瘤患者化療后護理和輸液港護理”內容。我們特別整理出本場要點分享給大家,您也可以觀看下方視頻,回顧直播當天精彩內容:
如何自我保護,降低化療副作用
腫瘤患者在化療過程中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副反應,往往造成心理、生理上的負擔和自理能力下降。作為患者和家屬,首先要了解用藥后常見的副反應,使患者有心理應激準備,減少化療副反應引起的心理壓力。
化療后的護理
患者要做好化療管路的自我保護。使用外周靜脈化療用藥時,要防止當天氣寒冷時,手臂血管遇冷收縮造成的進針困難或藥物外滲。最好使用中心靜脈置管(PICC/PORT),患者及家屬要注意對穿刺點的保護,保護輸液手臂,減少一側手臂的活動。患者還需注意觀察植入后,穿刺點有無滲血、發紅、局部疼痛等,要充分地做好定期維護。
定期復查血常規和肝腎功能對于化療后患者來說很重要。化療會導致身體的造血系統受到抑制,可出現白細胞降低,貧血,血小板減少等并發癥。常規情況化療結束后一周左右,患者需要查驗血常規,如果發現白細胞降得很低,需要到就近醫院打升白針,提高自身白細胞的生成。患者如出現貧血現象,可以補充營養物質,促進造血。患者還需要查驗肝腎功能,通過指標判斷化療會不會導致肝腎損害。
植入輸液港后的護理
由于長期輸注化學藥物,會使得患者血管壁承受著化學性損傷及滲透性損傷,導致多數接受化療的患者普遍患上了外周靜脈炎,進一步威脅患者的健康。PICC和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對避免惡性腫瘤患者化療過程中引起外周靜脈炎有著較好的效果。化學治療有治療周期,一般在周期還未結束前,植入式導管仍然會留在患者體內。
輸液港是一個埋植在皮下的輸液系統,常規用專用針刺破皮膚扎進注射液,完成化學藥物的輸液。患者在做化療時,輸液系統發揮類似港口的作用,所以叫做“輸液港”。它能夠保護血管,治療期間患者的整體舒適度高,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輸液港也需要定期維護,患者要時刻留意植入部位,避免撞擊,避免提重物。同時也需要主動增加肢體的血液循環,減少血栓和腫脹的發生率。在帶港期間,患者要遵從醫囑定期復查胸片,避免港體局部皮膚的摩擦。每次就醫時,患者需注意穿方便的衣物便于輸液和檢查。在無損傷針使用期間及在拆線前,患者盡量不要洗澡或打濕植入部位的局部,在非治療期間,患者有條件的話,盡可能每四周去醫院維護及更換一次導管。